25, 9 月 2024
職業教育為何越來越去九宮格交流香——來自山東省的調查_中國網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隨著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職業教育越來越受追捧。職業教育魅力何在、就業前景如何?如何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持續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實現量質齊升?如何創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近年來,職業教育的魅力不斷增加,吸引了大量中高考超過普高線和本科線的學生,大批選擇職業教育的學生走上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以山東省為例,2024年,山東省中職招生4.74萬名學生超過普通高中錄取線,高職招生4.55萬名學生超過本科線。這一數據并非今年才有的新變化。

據統計,近3年來,山東省中考招生中,有11.16萬名學生超過普通高中線卻選擇了中職;高考招生中,有12.37萬名學生達到本科線卻選擇了高職,4.6萬名普通高中在校生轉入中職學校。

塑造獨特魅力

長期以來,職業教育被認為是“低人一等”的教育。究其原因,在于職業院校的學生發展路徑不暢,遭遇“天花板”“斷頭路”,制約了技術技能人才的系統培養,使得職業教育缺乏吸引力。不過,這些情況正在發生變化,如今的職業教育力爭升學就業“兩相宜”,為學生提供充足的發展空間。

日照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生邢波的職場生涯或許能給出一些啟示。他在山東豪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工作,這是一家從事輪胎模具、高端機械零部件制造的知名企業。邢波說:“豪邁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平臺,特別是‘改善即是創新’的理念讓我深感認同,我先后進行了30多項技術革新,累計為公司創造2500萬元效益。”邢波入職豪邁一年就被破格選為股東,連續兩年被公司授予“先進技術工作者”和“創新貢獻獎”。

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明確,除了設立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外,還為兩方面的探索預留了空間:一是在普通高等學校設置本科職業教育專業,二是在專科層次的職業學校設置本科職業教育專業。職業學校的學生不僅可以讀大專,還可以上本科,職業發展通道暢通。

試點多年的職教高考制度也被寫入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職教高考體現了職業教育特色,符合職業教育教學規律,為職校學生人生出彩提供了更寬闊的舞臺。

山東省教育廳總督學王志剛表示,山東省于2012年在全國率先建立“文化素質+技能”職教高考制度,2013年起又率先開展高職和本科“3+2”、中職和本科“3+4”對口貫通分段培養試點,全省53%的高職院校和48%的普通本科高校參與。中職學生既可以上高職專科和本科,又可以上應用型大學,學生的專業發展和高質量就業有了更大空間。

職教高考和貫通培養打破了職校學小樹屋生的上升“天花板”,中外合作辦學則增強了他們的技能素養,拓寬了就業面。

在濟南職業學院下屬的二級學院——中德技術學院門口,懸掛著眾多國際知名企業的品牌LOGO,包括西門子、福田戴姆勒汽車、博世,還有世界著名的氣動設備生產商費斯托等。“很多德企對招收學徒有非常嚴格的標準。為此,學院采取獨具匠心的培養模式,讓企業及早介入學生的在校培養中。”中德技術系副主任劉延利介紹,學生在入校第一年完成理論學習和基礎操作技能訓練后,第二年即按照大綱要求進行校企“四六周工學交替”培養,即4周在學校學習、6周在企業實踐,學習和培訓內容校企協同一致;第三年學生進入企業實習,上半年在部門輪崗,下半年進行頂崗實習。“不少在華德企表示,學校為他們培養了珍寶般的人才。”劉延利自豪地說。

“德國職業技能考試難度大,考試時間長達14個小時。”畢業于中德技術學院的王臻臻說,“得益于學校的創新培養模式,我才能順利通過考核入職德企。”

如今,各級各類職業技能大賽成為職校生拼搏自我、展示才華的舞臺。不少學生憑借過硬的技術和堅持不懈的耐力,通過大賽入職理想企業。

“我們正在制作的儀器可以通過傳感器采集空氣中的水汽,以數模轉換方式將電信號轉換為可視化的數字量,最終顯示出可觀的溫度、濕度、環境質量等信息。”濟南職業學院大三學生趙向輝介紹著他與隊友孫光緒共同制作的、關于“萬物互聯”的參賽作品。這件作品從編程到安裝完全由他們自主完成,即將陪伴他們走向2024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

趙向輝經常參加各類比賽。他所在團隊的“基于機器視覺的單臂拱架式小型貼片機”項目在第十八屆小班教學“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總決賽時租會議中榮獲二等獎。“雖然與本科生、研究生同臺競技給我很大壓力,但也證明了我有能力、有實力跟他們站在同一個平臺上,這讓我信心倍增。”趙向輝說。

近年來,濟南職業學院通過構建“崗—課—賽—證”一體化綜合育人模式,在37個專業中開展了52項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工作,證書獲取率高達95.06%,真正做到了為企業培養隨時用得上的“真人才”。學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制度,不斷優化評價激勵機制,激發師生內驅力,以職業技能大賽促進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提升。

深化產教融合

走進位于山東科技職業學院的山東省智能制造公共實訓基地周志強工作室,幾名同學正在老師的指導下操作數控機床,進行金屬構件加工。“他們正在加工的這款高速葉輪,是我們為濰坊博源動力科技有限公司試制的一款產品,主要應用在磁懸浮鼓風機設備上。我們對加工工藝進行優化,加工效率提時租空間升了30%,半年為企業增收30萬元。”山東科技職業學院機械工程系教師、全國技術能手周志強說,“這種典型的校企合作案例,我們也會引入課堂教學當中。”

周志強隨手拿起一只鋁合金加工成的小螞蟻,“這只小螞蟻由整塊鋁合金毛坯在五軸聯動機床上一次加工成型,難點在于觸角部位的加工,根部不足0.5毫米,如果工藝配置不合理的話,就會發生脫落或震動斷裂的情況。我們通過讓學生完成這類產品的加工,鍛煉他們對復雜零件的工藝編程和加工能力”。周志強表示,工作室培養出的技能大賽選手,進入豪邁集團后1個月時間就能勝任數控多軸編程崗位,月薪起薪達到1.3萬元。3個月轉正后,月薪能達到1.5萬元至2萬元。

在山東省職業院校里,類似的公共實訓基地、大師工作室比比皆是。作為全國首批產教融合試點省份,山東省建立起完善的產教對話機制,省直14個部門聯合印發全國首個混合所有制辦學政策,11個部門聯合出臺全國首個“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產教融合激家教勵措施,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辦學,40余個混改項目拉動社會投資近百億元。

“山東‘十強’優勢產業集群、鄉村振興、海洋強省等領域的新增從業人員中,有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王志剛介紹,山東省職業院校平均每年培養輸送60余萬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涌現出一大批能工巧匠、技能大師和大國工匠,為現代化強省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生力軍。

“學校堅持圍繞產業辦專業,持續提升專業與產業匹配度。”山東科技職業學院黨委書記鄭德前表示,學校專業設置與山東省“十強產業”匹配度達到98.25%,聚焦智能制造領域,投資1.8億元與行業頭部企業共建山東1對1教學省智能制造公共實訓基地,建舞蹈教室成了9個實訓中心、60個實訓室,生產一線的全部應用場景在基地里得到充分呈現,讓學生真正實現“在干中學”。

立足產業辦專業,辦好專業促產業,是山東科技職業學院的辦學宗旨。學院發展規劃處副處長孫青榮表示,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鼓勵企業舉辦職業教育,為破局“產教融合融而不合,校企合作不深不實”提供了政策支持。孫青榮介紹,學校開展校企深度合作對接,與企業合作共建產業學院和科研平臺,通過教師帶領學生參與企業產品研發、學生實習就業、企業師傅進課堂等,提升專業建設水平。通過聚焦中小微企業發展需求,推進“立地式”科研,發揮了學校技術創新應用優勢,推動產業端、學校端雙向驅動,中小微企業科研創新服務、團隊建設、人才培養融合賦能。

近5年來,山東科技職業學院為區域中小微企業提供技術服務300余項,解決技術難題65項,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超2.11億元。他們還采取引進泰山學者、產業教授、高水平科研團隊等方式,組隊開展科技創新項目、培育科研人員。目前有入選山東省科技部門科技專家等入庫專家90人次,完善了科技人才庫建設。

緊扣發展所需

職業教育一頭連著產業,一頭連著家庭。解決一人就業,就可能帶動一個家庭擺脫貧困。職業教育只有與當前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讓學生與家庭實實在在受惠,才能實現資源匯集與長久發展。

“這是我們新改良的海棠品種,請大家看看。”臨沂科技職業學院鄉村振興學院院長、現代農業系主任張元華說,“我們將水旱微盆景造景手法應用到紅千鳥海棠新品種上,完成了這個作品,放在書房或客廳都很美觀。”

“市場上沂州海棠的銷售主要以傳統大苗木為主,且苗株生產多采用扦插法,成活率僅有60%至80%,生產周期較長;經過改良,苗株成活率能達到98%,可當年上盆銷售。”談起改良海棠的細節,張元華滔滔不絕。

花農能夠近距離得到海棠專家的指導,得益于學校成立的“省級盆景創作技能大師工作室”。工作室和河東區的海棠合作社共同開發了沂州海棠水旱微型盆景系列產品,讓沂州海棠盆景成為網紅產品,拓寬了應用場景,提高了產品附加值。河東區湯河鎮大溝崖村花農諸葛祥銀說:“別看這個高空壓條盒不起眼,可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1年下來我們至少比之前多賺2萬多元。”

一個大棚、一間農舍,就是農業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象牙塔”和“泥土地”交融互濟,碰撞出發展現代農業的無窮力量。

當前,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要求下,各地都在積極培育新動能。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其發展與勞動者素質的提升密不可分。尤其是職業院校培養的基層技術技能人才、服務業勞動者,他們在產業鏈各個環節都不可或缺。他們是否具備高度的專業素養和嚴謹的職業精神,對全社會各個環節能否良性運轉起到重要作用。

“既是學生,又是主播、運營、客服等職場角色,我們將專業建在產業鏈上,教學過程與企業實際工作對接。”臨沂科技職業學院經濟管理系主任管衍會告訴記者,學院推進教學與實戰深度融合,構建“多元協同、真實職場、課證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引入企業真實項目,讓學生在校內即可體驗真實職場活動,助力就業之路。

臨沂科技職業學院與深圳盤古集團、山東金勝糧油、認養一頭牛、山東遠通集團等行業龍頭企業深入開展校企合作,使學生全程深度參與選品、直播、運營全流程,以電商行業不同崗位為切入點全面提升學生專業技能。21級電商五年制2班的陳姝彤同學說:“在這次‘認養一頭牛’抖音超品活動中,我不僅在直播實戰中提升了專業技能,還獲得了一定的帶貨補貼,這也讓我對電商活動運行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既在實踐中增長才干,又在技術革新中占領先機,是當前眾多職業院校教學改革的縮影。

臨沂科技職業學院積極踐行以產業思維辦職業教育的理念,主動融入和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對接臨沂市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為企業培養既有良好職業素質又有較強操作技能的數智新人才。

2024年1月,臨沂科技職業學院聯合龍湖軟件產業園、墨格視創(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開展“引項目入校”實踐教學活動,首批參與的25名學生不僅鍛煉了實踐技能,還獲得了部分經濟收入,提升了學生的興趣和專業學習積極性。信息工程系主任趙乾坤說:“通過與業界合作,我們可以了解到最新的技術、最前沿的創意和最具挑戰性的項目,企業將生產型項目搬到校園,真正實現了校企雙方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為適應新質生產力對職業教育提出的更高質量發展要求,未來山東省職業教育準備抓好這幾件事。”王志剛表示,一是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的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群,突出特色化發展,對接產業高端和高端產業,為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提供有力支撐。二是對標產業變革和技術升級,全面打造“金專業、金課程、金教材、金教師、金基地”的“五金”新基建。適應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需求,推動傳統專業升級變革和數字化改造,培養學生掌握數字技能、綠色技能等未來職業能力。三是做深做實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和市域產教聯合體,集聚資金、技術、人才、政策等要素。深入探索科教融匯的落地路徑,校企聯合打造協同創新平臺,服務產品研發、技術升級、工藝革新,使人才培養與技術進步同步發展,培養適應新質生產力要求的技術技能人才。(記者 李 丹 王金虎)

Our Best Partners: FatBoss Welcome Bonus Babu88 Free Bets Trustly Casino No KYC SG Casino Free Spins Slotspalace Jackpot Cashwin Sports Betting Fast Payout Kasinot Crazy Time Live Stats Instant Deposit Casinos Wazamba Casino Games